印度

印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भारतगणराज्य
Republic of India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文:唯有真理得勝)
国歌:人民的意志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首都 新德里
最大城市 孟买
面积
地理最高点 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海岸线总长 7,600千米
时区 UTC+5:30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印地语英语以及另外22种语言
人口
民族 印度斯坦族:46.3%
泰鲁固族:8.6%
孟加拉族:7.7%
泰米尔族:7.4%
主要节日 独立日:1947年8月15日(自英国)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議會民主制聯邦制
国家领导人
经济实力
GDP 7,719.51億美元(2005年估計)
PPP-3兆6,334.41億美元(2005年估計)
人均GDP 840美元(2005年估計)
PPP-3,737美元(2005年估計)
HDI 0.611(2006年
中央银行 印度儲備銀行
货币单位 印度卢比(INR)
国家资料
国家代码 IND
国际域名缩写 .in
国际电话区号 +91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罗马转写Bhārata Gaṇarājya英语Republic of India)位於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鄰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1] ,实际控制面积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人口11.03亿(2005年),仅次于中国。印度民族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众,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于长期分裂和经济落后状态,被西方列强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领土外,全境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获得独立,但分裂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按西方国家的观点,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印度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依然相对较为落后,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印度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尚落后于人口远少于自己的韩国,不过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印度经济依然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

目录

国名释义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漢译为“身毒”(漢語拼音:yuāndǔ,粵語:gyn1 duk7 捐讀),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於印度河梵文名सिंधु‌(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هندو(Hindu)、希腊语变为Ίνδό(Indu),龟兹语Indaka。

印度人自称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 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婆羅多”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婆羅多”,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书》中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个古称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早有发现。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帕勒德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后代。

历史

主条目:印度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公元前325年阿育王孔雀王朝统一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离析。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不过德里苏丹国的势力逐渐衰微,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15世纪末,渡海而來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并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地方的反抗和统治者的残暴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英属印度的政治地图(1939年以后)
英属印度的政治地图(1939年以后)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
甘地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老辣的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مسلم لیگ,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无力掌控比本国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塊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中印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但是印度社會與官方的衝突卻遠比一般的開發中國家來得小,因此面對印度國力的擴張,各國是樂見其成的,但是也反對印度在核武技術上有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政治

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主条目:印度政治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的国会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राज्य सभा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लोक सभा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行政區劃

主条目: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划分为28个邦(प्रांत,states,印度聲稱包括「阿魯納恰爾邦」為29個邦),6个联邦属地(केन्द्रीय सरकार,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联邦属地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अंडमान और निकोबार द्वीप,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 昌迪加尔(चंडीगढ़,ਚੰਡੀਗੜ੍ਹ,Chandigarh,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首府)
  •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દાદરા અને નગર હવેલી,दादरा और नगर हवेली,Dadra and Nagar Haveli)
  • 达曼-第乌 (દમણ અને દિયૂ ,दमन और दीव,Daman-Diu)
  • 本地治里 (புதுச்சேரி,పుదుచ్చేరి ,പുതുച്ചേരി,पांडिचेरी,Pondichéry)
  • 拉克沙群岛 (ലക്ഷദ്വീപ്,लक्षद्वीप,Lakshadvip)

国家首都

  • 新德里 (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

地理

印度地形图
印度地形图
主条目:印度地理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3,287,590平方公里[1] 。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于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肥沃的印度恒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幹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幹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印度尼西亞等的島國。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幹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经济

主条目:印度经济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体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并行着准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等等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将持续不断。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199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万亿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1030亿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还不及人口只有4000余万的韩国。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由于印度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06年,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9美元,列世界的第128位。

印度有4亿9千6百40万劳动人口,其中60%从事农业或农业相关行业,28%从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从事工业的占12%。以占GDP比例来看,农业占GDP的19.9%,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60.7%和19.3%。主要农作物包括大米,大麦,油菜籽,棉花,黄麻,茶叶,蔗糖和马铃薯。主要工业包括软件,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等也即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人口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主条目:印度人口

印度的人口估计有11.2亿人[1],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 的人生活在超过 55 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來源請求]。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1]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約30%人口使用;但是英語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官方語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宗教也众多,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有约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 錫克教(1.9%)等[1]。而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印度的識字率为61%(男: 73.4%;女: 47.8%)。印度的性别比是1.064 男/女。预期寿命为68.59 歲。人口增長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 人[1]

文化和教育

主条目:印度文化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還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传媒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印度报业绝大部分为私人和财团所有,官方没有报刊。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印度主要的电视台有国营的全印电视台和私营的新德里电视台等。广播电台主要有国营的全印广播电台

参看

参考文献

本条目资料取自CIA的《世界概况》,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出版物,属于公有领域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India,The World Factbook,CIA(2008年1月24日),於2008年2月7日查閱。

外部链接

 
英联邦
英联邦會旗
安提瓜和巴布达 | 澳大利亚 | 巴哈马 | 孟加拉 | 巴巴多斯 | 伯利兹 | 波札那 | 文莱 | 喀麦隆 | 加拿大 | 塞浦路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冈比亚 | 加纳 | 格林纳达 | 圭亚那 | 印度 | 牙买加 | 肯尼亚 | 基里巴斯 | 莱索托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耳他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瑙魯 | 新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萨摩亚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所罗门群岛 | 南非 | 斯里蘭卡 | 斯威士兰 | 坦桑尼亚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圖瓦盧 | 乌干达 | 英国 | 瓦努阿图 | 赞比亚


      
上海合作组织ШОС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俄罗斯联邦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觀察員國:蒙古国 - 伊朗 - 印度 - 巴基斯坦


      
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ARC
澳大利亚 | 印度 | 肯尼亚 | 毛里求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亚 | 马来西亚 | 马达加斯加 | 莫桑比克 | 斯里兰卡 | 坦桑尼亚 
也门 | 孟加拉国 | 伊朗 | 泰国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觀察員國:中国 | 埃及 | 法国 | 日本 | 英国
國際組織觀察員:环印度洋旅游组织
四國聯盟
巴西 日本 德國 印度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所用資料來源於文章"印度".